歡迎進入 - 雨博士 官方網站! 中國雨水資源化產業引領者
24小時服務熱線
雨水收集系統是海綿城市不可少的一項措施
發布時間:
2020-11-03 09:38
來源:
jzjxqc.com
一場場大雨考驗著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和水生態環境治理能力,海綿城市建設被視為解決城市內澇的利器。
因地制宜 “全域全程全覆蓋”管控
2016年蘇州入選首批江蘇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。“今年,姑蘇城在雨季中安然無恙,基本實現了小雨不積水、大雨不內澇,緩解入河徑流污染,海綿建設在其中發揮了很好作用。”蘇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蘇州面臨著水位落差小、水體流動性差的自然缺陷,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讓問題更加凸顯。海綿城市建設,則讓問題迎刃而解。
姑蘇區的虎殿路和金筑街,如今晴天綠意盎然,雨天井然有序。這是在海綿改造之后,改變傳統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統,利用道路的非機動車道、人行道,設置下沉式綠地、生物滯留設施、雨水花園、透水鋪裝、排水系統優化、綠化修復等海綿措施,讓一條原本普通的道路蘊含了滿滿的科技感和生態景觀視覺。改造后的道路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50%以上,面源污染削減率達到45%以上。
海綿城市倡導的不是“快排”,而是“慢排”,通過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等措施,發揮建筑、道路和綠地、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、蓄滲和緩釋、凈化作用,實現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。
蘇州海綿城市建設因地制宜,構建了一套“全域全程全覆蓋”的管控體系。蘇州城市建設強調優先利用透水鋪裝、雨水花園、下沉式綠地等組織排水,注重“慢排緩釋”和“源頭分散”,既可避免積水,又可有效凈化和利用雨水。
通過將海綿城市理念與城市開發建設有機融合,蘇州探索形成了改善水環境、保護水生態、強化水安全、弘揚水文化的協同模式。截至目前,全市建成區共完成落實海綿城市要求的項目422個,預計至2020年底,全市475.88平方公里的建成區中,有100.7平方公里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,達標率21.16%。計劃到2030年,城市建成區80%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。
見縫插針 “低影響建設”社區更宜居
位于平江新城的新天地家園北區是動遷安置小區,小區內透水磚鋪裝的人行道、隔幾十厘米就有一個開孔的馬路牙子、下沉式綠地、生態停車位等海綿設施,不僅增強了截流、蓄滯、凈化雨水能力,也讓它成為海綿景觀小區。“過去我們擔心的道路積水、停車位緊張等問題,現在都不是問題。”居民談及改造后小區的變化紛紛點贊。
片區內的水岸家園小區兩面臨河,通過立管斷接、側石開孔引流雨水、預制拼裝透水基塊、綠地下沉等方式,改變雨水快排、直排的傳統做法,減少小區雨水外排量,緩解下游河道壓力。這樣不僅美化了小區居住環境,更有助于構建良好的生態雨水系統,被業內奉為“海綿城市發展樣本”。
“通過這些‘海綿’對雨水的吸收處理,可緩解徑流高峰,整個過程就像海綿一樣‘呼吸吐納’。”相關工作人員介紹。
“我們需要把空間還給水,我們應該把水當做寶貴的資源,而非敵人。”在蘇州草橋中學的操場,綠茵場地下被全部鋪上透水混凝土,一旦遭遇特殊天氣,雨水就會透過操場流至管道,最終被收集到綠色的蓄水裝置中,雨水不但沒有成為積水,還得到了重新利用,收集后的雨水可以進行綠化澆灌。此前,學校的活動場地和道路均為石材、瀝青路面,遇到暴雨操場排水不暢、積水嚴重。而改造之后,所有路面都換成了透水鋪裝,并建設一系列海綿設施,提高場地對雨水的“蓄、滯”能力。
海綿城市建設是一次對蘇州整體城市建設、改造、升級的過程。除了草橋中學,試點期間還集中開展了金閶新城體育場館、姑蘇軟件園等公共建筑的海綿城市建設,通過地塊內低影響設施建設,如綠色屋頂、雨水花園、透水鋪裝、高位花壇等,從源頭提高徑流污染削減率,實現建筑內的雨水控制和合理利用。
系統推進 多個相關部門協同合作
海綿城市不是一種城市建設類別,而是讓所有類別項目必須貫穿、融合其中的一種城市建設理念、技術和方法。打造一段透水路面、一處下凹綠地、一道排水路牙、一條植草的溝渠,在高架橋下建設生物滯留池等等,都是有意義的海綿建設。這不僅需要高起點規劃、大空間布局,還需要內嵌式管理。
為了更好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蘇州構建了海綿城市建設監測平臺。通過31個站點74臺在線儀表,構建數字化監測系統,實現數據采集、一張圖管理,讓蘇州海綿城市建設“看得見、看得清、看得全”。在數據分析基礎上,還可以針對水質反彈的原因迅速采取措施。
值得一提的是,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作,僅以獨立的項目很難實現建設目標,往往需要住建、資規、園林、水務等相關部門協同推進。同時,這又是一項長期和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方式,項目建成后還需定期對海綿設施進行運營維護,避免雨水篦子、溢流口、排水盲管等部件堵塞,確保設施正常運行。
斜河浜和陸家莊河這兩個河道海綿改造項目便是如此,項目采用源頭措施為主,兼顧過程和末端的控制,在河道清淤和暢流工程的基礎上,因地制宜選擇生物滯留池、生態樹池、綠化修復等海綿措施,控制初期雨水徑流污染,恢復生態,同時,首次在蘇州市嘗試使用“管道防沉積裝置—雨水調節池—彈性濾池”的管網末端凈化系統,減少初期徑流及混接污水入河,大大提高了河道水質。
蘇州樣板 讓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
有人認為,海綿城市建設“功在當代、利在千秋”。說到底,海綿城市建設不單是為了解決排水問題,同時還兼具著水生態、水環境的標準要求。很顯然,海綿城市的理念高度契合蘇州這座水城的現實。
“將70%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,城市建成區外重點加強河湖、濕地、林地、草地等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和修復,城市建成區重點加強對已受到破壞水體的生態修復和恢復。”蘇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結合蘇州水系發達、排水管道路徑短、已實現雨污分流等排水特點,蘇州更強調在源頭控污減流,構建以分布式低影響開發設施和自然水系為主、綠色和灰色基礎設施并重的生態雨水系統。
打造能自由、綠色呼吸的城市海綿體,為蘇州市民營造綠色美麗家園,也讓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。“我們希望能不斷提高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重要性的認識,鼓勵公眾積極參與,共同讓水在城市中更‘自然’遷移、循環,使城市更具彈性。”蘇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接下來,還將持續推進建設,并為平原河網型城市提供一份可復制、可推廣的“蘇州樣板”。
雨水收集,雨水收集系統
相關新聞